创业板注册制从8月24日实施以来已经一个多月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因此,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资本市场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改革的平稳推进将有利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然而有专家称,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以来,高科技含量方面仍然质量欠佳。创业板首批18家企业中,有13家是制造企业,剩余的5家企业分属于仓储业、纺织业、软件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以及文化艺术业务。而从“科技含量”来看,其中大部分的发明专利数和研发投入都没有科创板高。
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氛围下,虽然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专利、商标、PCT绝对拥有量不断扩容,但本应具备有“高成长性和高科技含量”的创业板企业在发明专利、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科技人员占比、以及所处尖端科技领域等指标上均差强人意,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作为衡量企业研发实力的标准之一,发明专利数量具有一定的指标意义。一般而言,发明专利越多的公司技术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弱。而“硬科技”也是最受资本市场青睐的资产,这类企业研发能力强,未来增长空间大。目前在审的创业板公司中,他们中大部分获批(我国)发明专利的数量极少,甚至很多公司是个位数。
那么,首批18家企业研发能力如何?首批去年总研发经费13.36亿元。其中3家企业研发费用过亿,但并不高,分别为4.2亿元、3.94亿元和1.11亿元。15家企业去年研发经费同比增长,增幅最大的达到82%,研发费也只有9267万元,而少的公司研发费用只有几十万元。
而在科技人员占比方面,“十八罗汉”也显得略微单薄。除了个别公司在研发人员能有800余人,占比超过53%比较抢眼以外,其他企业由于本身所处行业特性,在技术人员占比,特别是研发人员的占比都不够高。
特别是从所处领域的科技含量来看,尽管这些企业在各自行业内都做了一定的创新并且有比较不错的业绩表现,但总体上技术门槛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分属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的几家企业以代工和生产配件产品为主,医疗行业以生产常用中成药为主,其他几家在文化、纺织、仪器制造的企业在所处领域内也不具备太强的科技竞争实力,以生产普通产品为主。这与创业板注册制“三创四新”的定位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特别是其中难以找到如芯片制造等硬核尖端科技企业作为代表,见证创业板的注册制实施还是有些遗憾的。
另外,有业内人士称,目前申报创业板的企业中大部分行业都比较传统,缺乏科技创新能力,这不利于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有专家建议,可以适当增加创业板中具备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具有自主可控新技术、符合国家战略的企业,而对于一些因为新技术推广需要较大的投入,而影响企业利润水平的企业,审核机构应该对类似的企业在业绩上给予一定的宽容,而不能再以审核制的思维来看待这些企业。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运行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改革的征程仍路漫漫。相信未来创业板改革的步伐将会更稳健、更坚定,创业板也将在加大高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实现国家扶持高新科技中小企业的初衷,带动创业板深入可持续发展。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