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没有人会否认,我们的社交平台早已不再“纯粹”。不论是微信、QQ这种“国民级”即时通信应用,还是以微博、贴吧为代表的社区,大都充斥着社交以外的元素。而其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广告和电商。
以社交王者腾讯为例。在2019年Q1,腾讯的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99亿元,同比增长34%。腾讯方面表示,该结果主要受益于各广告库存的填充率及广告投放量的增长。随着广告业务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我们在微信和QQ等社交产品上接受的广告曝光大概会进一步增加。
用户对社交广告的态度如何?极光大数据(Aurora Mobile, NASDAQ: JG)近期发布的《2019年社交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广告内容的确是导致用户刷朋友圈频率下降的最大因素,但绝大部分用户的频率仍处于不变或上升阶段。
至少就现阶段而言,广告内容或许会成为少部分用户刷朋友圈的最大阻碍,但对大部分用户而言并无影响。
在社交电商上,最典型的成功案例自然要数拼多多。正当所有人以为移动电商的蛋糕将被阿里、京东等巨头瓜分殆尽时,横空出世的拼多多迅速打破格局,成为用户数量排名第二的移动电商平台。
当中最大的启示,大概是让我们意识到“社交+电商”所蕴含的巨大潜力。随后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开始试水拼团模式,以微信和抖音为首的社交平台也在搜索和小程序模块中开辟了电商入口,社交电商一时间成为巨头竞相夺取的高地。
实际上,用户对社交电商早已习以为常。据极光大数据统计,近七成用户认为自己与社交电商的接触频次过高,但只有23.7%感觉受到打扰。此外,女性对社交电商的接受程度要高于男性,这对社交电商玩家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针对用户态度的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用户对社交平台上出现的电商链接和广告并未不反感:近五成用户对社交电商表示支持,中立态度占比三成,仅两成用户表现出厌恶态度。
如果说态度数据还稍显隐晦,那么用户的购买行为无疑要直观得多。据极光大数据统计,社交平台用户超五成在过去一年曾购买通过社交应用销售的商品。全体样本平均购买次数为2.2次,女性为2.4次,高于男性。
有过购买行为的用户中,过去一年人均在社交电商上的购买金额为320元。女性的人均购买金额为339元,明显高于男性。值得注意的是,购买频率超过10次以及购买金额在1,000元以上的用户均占一成左右,表明社交电商拥有一定比例的重度用户。
至少从用户态度及购买行为看来,电商完全可以作为社交平台流量变现的一个探索方向。依靠微信崛起的拼多多已证明“电商+社交”可产生裂变效应,那么微信、QQ、微博等超级社交平台又能否在内部“再造一个拼多多”?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