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便捷,成本也越来越低廉,随着微信小程序的崛起以及同质类APP的不断增加,用户获取信息和娱乐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导致APP用户运营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一边是获取用户的成本在不断增加,另一边是用户的流失几率却变得越来越高。
虽然小程序存在着很大的局限,还不能完全代替APP,但对于一些轻型的应用来说,比如小游戏,天气信息、云笔记、共享单车还有一些电商类应用等,在某些场景下,小程序可以作为某些场景的补充。并且对于小程序,很多人觉得很友好,他们觉得小程序比APP方便多了,又不占内存,甚至可以作为第二个操作系统。特别是对于一些用户量较大、比较重型的APP来说,比如大型手游APP,小程序的出现会带走一部分的用户,造成用户流失。 此外,诸多同质类的APP之间的用户抢夺,使得APP的用户运营成本在不断增加。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12月,我国市场上监测到的移动应用程序(APP)在架数量为449款。其中游戏类APP数量约为138万款,占比达30.7%,生活服务类应用数量达54.2万款,排名第二,占比为12.1%;电子商务类应用数量约为42.1万款,排名第三,占比9.4%
并且,同质类APP呈现出更为集中的趋势。由于中国市场的庞大,流量抢夺显得异常激烈,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入局者或多或少都会分到一份蛋糕,这就导致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同一类型的APP会出现成千上万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某一应用商店下搜索“斗地主”,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斗地主APP,不下一百个供你选择。
在小程序与同质化APP的双重夹击下,APP的用户运营变得越来越难,运营成本在不断增加,APP用户的流失率也越来越高,有什么措施能够减少用户的流失率呢?
在APP琳琅满目的时代,用户更喜欢具有及时性、相关性、定制化的交互设计和内容信息,因此在每次使用APP时,更倾向于拥有个性化体验的APP。减少用户流失,精细化运营,可以从打造个性化的体验下手。
1、基于“用户个性化”推送个性化的内容
无论是B2C还是C2C的APP用户使用,都是产品与用户交流的过程,用户画像及属性能在是这一交流过程中的能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根据用户的个性化来推送用户喜欢的内容,可以同时增加用户的召回率、活跃率和留存率等。例如标签为宝妈的人群对居家、育儿、网赚等信息兴趣更为浓烈。
我们说的用户个性化其实就是用户画像。用户画像有多个维度,可以从这几个基本角度去做划分。一是用户的基本属性,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等;二是地理位置数据,根据地理位置可以推送距离最近的商家打折等信息给用户;第三类是用户的设备数据,如设备品牌、设备机型、系统版本等,不同的设备反应了用户消费能力和喜好的不同。第四类是用户的自定义标签。如商家可以根据终端用户的行为偏向,给App的用户打上"用户活跃度高"、"电影迷"、"平均订单消费额1000元以上"等个性化标签。
2、分析APP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为大部分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的内容和更优质的服务。
根据用户的页面浏览时长、点赞的内容和发表的评论等行为,可以对用户做出更为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创建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例如京东淘宝等,通过用户的商品浏览记录,为用户推荐更多的爆款;网易云音乐等根据用户的听歌习惯、歌曲风格、语言等,为用户提供风格相近的歌曲;快手、抖音等根据用户的视频浏览时间、点赞情况等,通过算法,计算出用户的喜好,推送更为精准的视频。
3、利用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体验。
信息推送有可能会被用户直接屏蔽,同一类内容有时候看多了也会产生疲劳,算法推荐也会被用户认为是侵犯隐私、用来大数据杀熟等等,因此光靠内容来提升活跃和留存也不行,还需要一些技术手段来提升用户体验,在某些场景下,技术手段反而能够大大提升用户的转化率、和留存率。用户从第一次接触APP到最后变为活跃用户,每个节点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优化用户体验,提升下一步行为的转化率。而在注册登录节点,运营商推出了“一键免密登录”技术,相对于当前主流的三大方式(验证码、账号密码、第三方注册登录),“一键免密登录”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注册登录只需三秒,安全性更高,可有效提升用户注册登录的转化率。
目前,这一技术在创蓝【闪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一键免密登录”支持全面屏和弹窗形式,为APP提供更为美观简洁的注册登录界面,提供更加良好的用户体验。(1)竖屏弹窗:支持居中弹窗,半屏弹窗。弹窗的大小、位置、颜色、内容可根据APP的风格进行自定义设置。(2)竖屏全面屏:支持沉浸式体验,保持状态栏与内容样风格一致。(3)横屏弹窗:支持居中弹窗,半屏弹窗。弹窗的大小、位置、颜色、内容可根据APP的风格进行自定义设置。(4)横屏全面屏:支持沉浸式体验,保持状态栏与内容样风格一致。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小编微信和加入本站科技官方群,大家一起聊数码,谈科技!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