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汽车从布拖到西昌大约需要3个小时,从西昌到成都大约需要6个小时,从地理意义上来说,从大凉山走向城市大约需要9个小时。
需要9个小时,大凉山的老师才能到达城市,听一堂名师课例;需要9个小时,大凉山的老师才能带着城市的课例返回学校,上一堂课。
乡村教学要追赶城市,无疑需要一个“加速度”,将囿于地理而丢失的、落后的时间追回来。这个“加速度”可以是一些先进的设备,也可以是一群人。一群追时间的人。
孟璐对自己的“初次到来”记忆犹新,“我当时一下车就蹲在地上哭,我真的当时就想掉头走。”但终究是孩子们留住了她,那些趴在窗户上的孩子们盯着她,好奇、激动、挽留、求知,复杂的眼神让孟璐一阵心酸。
孟璐是一名特岗教师。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身份,她不可能也没有机会来到这里。但是特岗老师会在三年期满后自行选择离开还是留下,而来到公地乡小学轮转的人,一般都会离开。
为了留下孟璐,校长给她安排了最好的宿舍。孟璐一开始连着哭了好几天,后来也适应了,还主动担起艺体科课程。
她说,“我还年轻,学东西快,如果我不学,就没有人能教给孩子们了。”
2018年底,希沃公益行来到公地乡小学,为这所偏远村小提供“设备捐赠+教育帮扶”双线帮扶,安装上信息化教学设备。自此,公地乡小学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渐渐走上信息化教学之路。
已经在此工作20年之久的校长见证了这场喜人的改变,“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不过受困于现实条件,有些问题却是这些硬件无法改变的。
城乡相隔60公里,路途的远隔,也让城乡之间有了一道时间的“天堑”:几乎没有发展,新教师留不住、整体教师素养较低。
如何在教师现有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乡村学校教学科目的数量和质量,日渐成为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关注的事情。
阿胜子曲担任副校长的凉山彝族则洛小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虽然有支教老师一类的新鲜血液注入,但阿胜子曲还是认为这种方式并不能长久。
“他们终究还是要回去的”。
阿胜子曲还是希望能从学校内部进行发展,老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基本素质是关键。“我们毫不避讳地说差距肯定会有的,而且我觉得会是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城乡这条“单行道”,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目的地只有一个,城市。
孟璐对希沃捐赠的信息化设备保持着“百分之百”的使用频率。
这是修建“双向车道”的第一步,她必须把落后的时间追回来——同样是几年教学,城里的孩子,可以双语阅读世界名著;村里的孩子,可能还在和基础的词汇量较劲。
希沃的信息化设备确实为孩子们的教育带来了好处,孟璐说,这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班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这些设备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孟璐的去留。“城里面的学校还是那种白板,特别不好用,我宁愿留在村里用这些设备来教课”,孟璐说,“城里的话竞争压力也挺大的,学生多不好管教,其实各有利弊。”
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就在眼前,怎么帮孩子们走出大山?
从2016年开始,希沃连续六年捐赠信息化设备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并且持续探索信息化设备对于乡村教学的实际作用,借此帮助乡村教师成长。
信息化设备有效地减轻“身兼数科”老师的备课压力,在保证教学质量基础上,不给学校增添师资压力。
除此之外,希沃不仅向老师提供教学培训,还沟通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相关竞赛,设置奖项督促老师自我成长。
为了更好地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希沃还盯上了“千里同一堂课”。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网络直播课,在跨越千里的课堂上,老师可以实时和远隔千里的两地学生进行互动,并且收到反馈。
在希沃的教育帮扶语境中,“教师”是教育帮扶的核心力量,“扶教师”是教育帮扶的关键内容。希沃公益行正是通过重点解决教师在在线授课、网络教研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先提升“师资”,再提升“学生”,以达到其教育帮扶的目标。
但在这个教育帮扶形式越发多样化、精准化的时代,仅仅提供教学设备或者进行教师培训并不是希沃所愿,教师成长服务、结对帮扶、城乡远程课堂、千里课堂……一套多层次、多维度的乡村教学软性建设体系正在建立。
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老师、学生、希沃,还是家长、政府、高校......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段“城乡教育公路”的修路人,都是努力将落后时间追回来的人。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