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思科发布了一个名为Silicon One的新芯片,以及新的产品家族Cisco 8000。其中,Cisco 8000是思科自称基于全新芯片打造的全球功能最强大的路由器。
在一份声明中,思科称Silicon One及其Cisco 8000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单一的、统一的硅架构,可以服务于网络的任何地方,并且可以任何形式使用”。这一“One size fit all”的宣传口号不由得让人想起几年前该公司重磅推出却市场表现平平的NCS5500系列。
Cisco 8000到底是全新的革命性产品,还是只是一个NCS+?Cisco 8000能否避免NCS5500的尴尬、赢得市场的芳心?一切让我们从10年前说起。
面向OTT市场,思科拳头产品ASR系列力不从心
在2008年,面向运营商4G承载、移动视频业务承载,思科相继发布了ASR1000和ASR9000产品,分别针对网络边缘汇聚和核心场景。在之后的几年,ASR系列凭借丰富业务特性、高可靠等优势,市场表现不俗,成为其在运营商市场的拳头产品,为思科的市场霸主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好景不长,从2012年开始,随着OTT/云服务商(以下简称OTT)的迅猛发展,OTT网络市场空间(云骨干等)日益壮大。与运营商网络要求丰富特性、高可靠不同的是,OTT网络追求极致大容量和低成本,以及开源开放。在这一背景下,在运营商市场风生水起的ASR系列产品,面对OTT市场的需求,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就导致了思科在OTT市场的表现不够理想。以数据中心交换机为例,在2012年到2015年短短三年内,思科的市场份额下降了18%。相反Arista等厂商却基于Broadcom芯片打造出了大容量、低成本设备,获得了OTT的青睐并逐步蚕食思科的市场。在思科市场份额下降的几年间,Arista的市场份额却增长了三倍,Barefoot系厂商等也都表现不俗,对于前者的霸主地位形成了较大的威胁。
试图一鱼多吃,思科推NCS5500系列却陷入尴尬境地
思科显然不甘心就这样丢掉OTT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在2016年,思科同样基于Broadcom的Jericho系列芯片发布了NCS5500系列,包含了框式产品、盒式产品多个型号,主打大容量、低规格、低成本,希望能够以此来挽回OTT市场。然而,由于和先行的Arista等竞争对手同样采用Broadcom芯片,产品同质化严重,在性能、软件特性、产品形态上无明显竞争力,自然在OTT市场表现平平。
当然,思科也深知不能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所以在产品推出之初就宣称NCS5500系列也同样适用于运营商移动承载、城域网等市场,试图达到鱼与熊掌兼得的效果。不幸的是,由于采用了定位于大容量、低成本的Broadcom芯片,导致NCS5500系列在缓存、路由表项、QOS、路由协议方面限制颇多,而这些又恰恰是运营商网络较为看重的特性。所以,NCS5500系列在运营商市场也陷入尴尬的境地,市场表现不温不火,苦苦挣扎了三年之久却依然斩获不多。
收购Leaba芯片,历时三年打造Cisco 8000产品
NCS5500系列产品的处处受阻,根本原因就是“缺芯”。思科也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发布NCS5500系列之后不久,擅长于收购兼并的思科就开始在市场上寻求收购芯片厂商,以在芯片上构筑自身的竞争力。在2016年3月,思科宣布以3.2亿美元收购以色列新创芯片公司Leaba半导体。Leaba的前身是2014年创立的Arena半导体,创始团队正是来自于Broadcom的Jericho研发团队。Leaba团队长期以来坚持ASIC路线,主要以打造大容量、低成本的网络芯片为主要目标。
经过了3年的磨合期,思科借助Leaba团队打造出了Silicon One芯片,以及Cisco 8000系列产品,试图在OTT市场卷土重来。在主打大容量、低成本的同时,为了迎合OTT市场,思科宣布Cisco 8000系列产品可以支持开源和开放,支持P4开源语言编程(P4是当前最为流行的开源语言)。此外,Cisco 8000系列还宣布支持SONiC(Software for Open Networking in the Cloud),一款微软在2016年发布的网络开源软件。
超大容量、特性受限,Cisco 8000更像是NCS+
在发布会上,思科看似准备十足、信心满满,将Cisco 8000视为面向未来的革命性产品。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新产品实际上并没有思科宣称的那么强大,尤其是它的定位陷入与NCS5500系列同样的尴尬境地——试图运营商与OTT市场兼得,往往很难两头兼顾。
首先,采用了基于ASIC 架构的Silicon One芯片,Cisco 8000在容量上相比NCS5500来说确实提升不少,但是在单槽容量上与业界半年前发布的产品完全一致,谈不上领先。反而,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定位于大容量、低成本的Silicon One芯片采用了框式、盒式、交换三合一的设计。在有限的芯片面积上集成了如此多的功能,决定了Cisco 8000在缓存、表项、新协议方面限制颇多。因此,Cisco 8000与其说是一个革命性的新产品,还不如说是一个NCS加强版---NCS+。
其次,面向OTT市场,思科宣称支持开源语言、匹配微软开源系统。但是只支持开源语言、匹配一家OTT还远远不够。思科所面对的是大量的OTT厂家,不同的OTT倾向于不同的开源软件,例如Facebook、Google都拥有或者正在开发独立的开源操作系统。不出意外的话,Cisco 8000未来将面对海量的OTT定制化需求。思科能否满足这种需求,或者说OTT是否愿意接受这种定制也尚未可知。相较之下,Broadcom已经在北美OTT市场上深耕多年,为开源系统做了芯片架构等多方面的调整,多个OTT开源操作系统也针对Broadcom进行深度适配,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成熟生态。因此,思科重回OTT市场之路势必将走的十分艰难。
最后,在主要定位OTT市场的同时,思科宣称Cisco 8000系列也面向运营商市场场景。但是正如前所述,运营商市场和OTT市场对于设备的要求差别很大。OTT追求的是极致大容量和低成本,而5G运营商对网络可靠性、业务质量、连接灵活性都比传统互联网要求苛刻很多。5G运营商网络对于芯片的考量主要在于路由规格、网络切片、时钟同步、新路由协议等,而采用了定位于OTT市场的Silicon One芯片就决定了Cisco 8000在这些特性上的受限,就好比是用一个低端发动机注定难以造出豪车来。思科想要依靠一款产品通吃这两个不同的市场,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结束语:四面受阻,Cisco 8000表现如何尚待观察
就在发布Cisco 8000之前,思科发布了一份不尽如人意的财报:截至2019年10月28日的这一季度,思科收入为131.59亿美元,同比增长仅2%。与前几个季度趋势一样,其电信运营商收入同比下降了13%。在运营商市场被Juniper、诺基亚、华为等多个设备提供商分食,在OTT市场又被Arista、Barefoot系厂商阻击,思科的发展可以说正四面受阻。在这种局面下,思科急于祭出“One size fit all”的产品组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雷同,Cisco 8000与NCS系列的历程也十分相似。综上来看,Cisco 8000系列产品在OTT市场面临Broadcom系厂商的强力竞争,能否获得OTT的青睐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而在运营商市场,又难以满足未来5G网络高质量、高可靠、丰富特性的要求。因此,Cisco 8000到底表现如何,还需要更长时间来检验。科技发展史上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思科能否力挽颓势,可拭目以待。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