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最初发展的十年,匿名一直是其基本特征。随着互联网进入社交时代,实名社交逐渐成为主流。社交是周期性产品,几乎每五年核心用户发生一次迭代,最早一批00后开始读大学,新生代的社交需求给予了新产品机会。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们往往更愿意在匿名社交中敞开心扉,诸多匿名社交应用由此诞生,寻找00后新人群更刚性更高频的需求。近日,匿名社交产品-Me言创始人姜楠接受记者独家专访,聊一聊Me言的匿名社交之路。
Me言团队介绍
姜楠
豌豆荚创始团队成员,第一位产品经理,DAU 800w
连续创业者
2015年获得心元资本 400w 天使
2016年获得李宁体育 10000w 战略投资
记者:谈谈您的职业经历,是什么契机让您的团队决定开发一款匿名社交软件?
Me言产品负责人姜楠(以下简称姜):关于Me产品雏形,起初我们进行了两个活动尝试。早在17年12月,我们从运营角度尝试发起话题表态活动,目的是测试用户是否有倾诉情感的需求。表态话题一上线就在平台上引爆,活动当天有十万用户登陆参与话题讨论,最终有五万用户进行评论投票互动。00后这一代多为独生子女,我们洞察到孤独感给了他们希望倾诉和抱团的欲望,所以他们有着旺盛的表达欲,需要一个表达自己、宣泄情绪的情感聚集地。
第二个尝试是我们在18年6月份策划了一次“树洞故事”的活动,页面非常简单,只有一个输入框和提交按钮。在未经任何手段推广的情况下,每天收到一万多条用户的心事留言。我们团队遍历了用户在树洞中发布的内容,发现其中70%-80%是关于青春期懵懂的爱情;20%是父母与家庭关系;不到10%是用户的日常随笔和生活吐槽。
通过这两次尝试,我们发现00后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对情感和社交诉求强烈,有着极为强烈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和动机,渴望得到关注,同时大部分的表达内容都是符合该年龄段情感需求的倾诉。
因此我们决定做一款00后心理情感类产品,帮助迫切找到出口宣泄情绪的00后解决情感倾诉和孤独陪伴的问题,Me言由此诞生。
记者:Me言的产品定位与市场上其他匿名社交软件有什么不同?如何从众多匿名社交产品中博出位?
姜:Me言与市场上其他匿名社交软件有三点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人群定位不同,Me言针对00后人群,只做00后初高中生的产品;其次卖点不同,Me言产品主打青春期情感倾诉和孤独陪伴,通过内容+社交的新鲜玩法,让00后获得心灵抚慰和他人认同。第三,我们的愿景是让青少年在Me言里建立共情状态,做00后有温度的产品。
记者:产品上线初期是如何解决冷启动问题的?
姜:目前获取用户的策略是靠口碑传播,暂时没有渠道推广。良性的用户互动也会因此反哺Me言的成长,一方面00后强大的自来水能力可以为Me言带来大量相似的目标用户;另一方面,出于对Me言产品回馈式陪伴的认可,大部分用户也愿意在平台上宣泄情感并引发传播。
记者:深耕00后领域,Me言的发展有何优势?
姜:00后是特殊的一代,他们对社交产品的特殊需求是连麦。他们需要陪伴感,不管是吃饭还是做作业,都希望有人陪着。这种周期性碎片化的情感需要宣泄的出口,且宣泄后需要他人的回馈。青少年的倾诉欲望比其他年龄层更高,而目前市面上并没有针对00后的此类社区app。Me言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温暖的社区让一群00后放下心理包袱,在此抱团取暖、彼此陪伴。在这里,没人知道你是谁,也没人管你是谁。只要你敞开心扉,就能得到同类人的回应。同时,Me言的创始成员均深耕00后领域产品3-5年,在技术和运营经验上也已非常成熟。
记者:Me言的期望是形成一种怎样的匿名社区?
姜:Me言坚持做只匿名的陌生人社区,希望有一群00后放下一切心理包袱,以匿名的形式在这样一个温暖的社区抱团取暖,彼此陪伴。也许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认识,但在匿名的世界,大家依旧不相识,可能茫茫人海中就有这样的缘分在Me言的社区相遇。Me言曾经有个案例:有一名用户发心事隔空表白“雷振业”,当时在我们没有运营干预该条内容的情况下,每天都有大量的Me言用户自发寻找“雷振业”,这个力量是我们出乎意料的。让用户通过匿名的互动找到同辈归属感和陪伴感,这也是开发Me言产品的初衷之一。
记者:Me言如何看待匿名社区中的谩骂攻击和不实信息?对于内容的管控和运作秩序的维护,Me言有何新思路?
姜:就Me言的用户人群而言,他们还处于很单纯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很单纯美好,发布心事都是自己日常的所思所感,而这些内容恰恰是这个年龄所赋予他们的比较单纯的事情。在Me言上线初期,我们内容审核手段是先放后审的策略,每天有一万多条心事留言,但涉及到色情、广告、恶意中伤他人等敏感话题的心事数量仅为个位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后来我们开放了图片功能,对图片的审核力度加大,我们实行先审后放的原则。图片功能开放一周,后台检测到的敏感图片几乎为零,仅一两条广告图片。这让我们对Me言用户的素质程度有很大的信心,此后我们全部开放先放后审。
当然当Me言产品用户量级增大后,必然会产生成年人及其他内容的进入。沿用市场上常规做法,Me言将建立敏感词过滤及人工审核双向机制。同时在产品调性上,我们要做一个正能量的社区,建立维护社区秩序的用户Kol体系,借助产品和机制引导用户,持续维护健康、友善、温暖的社区氛围。
记者:Me言未来还将加入哪些更多的社交功能及其他信息载体形式?
姜:Me言主打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情绪分类:以用户的情绪(或表情)作为倾诉内容的分类依据,让用户情绪传达到有相同情绪的用户,用最直观的情绪(或表情)串联整个倾诉的心事内容,从而引发情感共鸣。二是沉浸式氛围:Me言的产品场景是沉浸式且安全私密的,我们希望通过产品本身能够传递给用户温暖的情绪,同时感受来自他人的情绪反馈。用户选择不同情绪分类,可以有更加垂直的用户体验。在这一点上我们做了很多细节工作,比如用户发了很难过的心事状态,当其他用户互动时,主页会出现动态的温暖抱抱,这些内部小细节是与用户情绪直接关联的,传递陌生人温暖的爱和陪伴。
后续我们会融入声音的功能,在帮助用户表达情绪和了解他人上,声音是最直观和立体的。当用户的情绪带着喜怒哀乐表达出来的时候,伴随着心灵捕手的回复和陪伴,用户更容易宣泄情绪、获得满足感,从而依赖这个平台给他带来的温度。声音的形式更容易传递出情感,并且将情绪放大。未来,Me言还将寻找一批热衷为他人解决情感问题的Kol,通过有感同身受的一部分用户不断放大这种回馈式的情绪,更立体更直接传递各种情感。目前80%的Me言用户都能得到有效的回应和互动。
记者:匿名软件的变现模式一直十分模糊,Me言未来在商业模式上有何预期?
姜:就现在来看,Me言的一部分用户是为了宣泄和倾诉情感,他们的诉求是让情绪有出口,如果还有其他用户的正向反馈就更好了。而另一部分用户的诉求是情感求助,他们希望有人可以解答自己情感上的问题。当他需要有回响的时候,商业模式就一定会产生,后续Me言会变成有求必应的模式,随着心灵捕手Kol的增加就会产生付费模式。
未来,Me言线上会对接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让年轻的心理咨询师为青少年提供青春期心理咨询服务,并将需要心理疏导的部分用户导流至线下咨询机构。同时Me言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搭建Me言的价值体系,用户通过帮助他人获得Me糖,当自身遇到情感问题的时候,也可以消费Me糖进行求助。
记者:你觉得我们是否正在进入一个通过匿名模式分享想法的时代?
姜:现代社会的便利和效率,让我们人与人之间产生隔离和隔阂,而这样的隔离让我们产生孤独感。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写道,社交网络中无时不刻的在线带来了无限的焦虑。在被连接的快乐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与孤独。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社交早已是00后的强项。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他们倾向于用不同的人格表达自己。在社交背后无奈与孤独中,越来越多的00后感受到,最大的美好不过在于彼此连接却又可以保持独处。而在匿名的树洞里,面对着屏幕另一头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给自己戴上一个不会识破的面具,内心的情感似乎更易得到宣泄出口。因此,潜藏在00后内心的精神需求必定会催生丰富的匿名内容产品。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