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云计算的概念刚兴起时,有人开玩笑地将其称为“晕计算”一样,2016年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刚成立时,很多人对“边缘计算”也是一头雾水,其定义、内涵、价值和作用都需要一一澄清、阐述。推动边缘计算的发展这样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通过一年一度ECC举办的边缘计算产业峰会实现了很好的落地,可谓举重若轻。
边缘计算其实并不边缘,在12月10日举行的2020边缘计算产业峰会(ECIS2020)上,“智联边云,共创产业新价值”的价值主张得到了与会的千余名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已经迈入边缘计算2.0时代,概念的炒作阶段基本过去,当前的关键任务,一方面继续从理论的高度对边缘计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梳理,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的建立,从而打下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通过建立面向不同细分领域的创新实验室、测试床,推出具有行业示范性的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推动边缘计算在更多行业应用场景中落地,赋能价值行业。
推开边缘计算2.0时代的大门,我们看到边云协同、边缘智能、算力网络等正在前方不远处向我们招手。
不是替代是协同
边缘计算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刘少伟表示,边缘计算已经从1.0阶段进入2.0阶段。在2.0阶段,边缘计算三大落地形态——云边缘、边缘云和边缘网关已经十分明确。异构的软硬件平台是边缘计算的核心技术特征,而边云协同、边缘智能将是边缘计算未来能力构建的主要方向,也是区别于传统本地化方案的核心特征。
边缘计算的概念刚出现时,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它与云计算对立起来。“云计算是不是过时了”“云计算不行了”的言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新技术在诞生初期的概念炒作或者说断章取义。在IT技术发展的长河中,技术的演进是螺旋式上升的,从今天集中式的云计算到明天分布式的边缘计算,未来可能走向新的集中式,而那时的集中式很大程度上将是分布式基础之上的集中,或者是集中式与分布式兼而有之,相互渗透。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之间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各有所长、互补的关系。云计算擅长全局性、非实时、长周期的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够在长期维护、业务决策支撑等领域发挥优势。而边缘计算更适用于局部性、实时、短周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可以更好地支撑本地业务的实时智能化决策与执行。
Gartner预测,到2022年,75%的企业数据将会在数据中心或云端之外的位置创建并得到处理。从客户应用需求的角度看,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只有紧密协同,才能更好地与各种业务业景匹配,从而最大化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应用价值。
“云边缘”和“边缘云”殊途同归
随着边缘计算概念和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厂商融入到边缘计算的洪流中,其中既有电信运营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已是ECC的成员;也有以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为代表的云服务商;还有从物联网行业进入的厂商。大家都从各自的定位、技术特长,以及面向的具体应用场景出发,推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并且不断挖掘各种新的应用场景。
这就涉及上文提到边缘计算的落地形态问题,其中“云边缘”和“边缘云”从名称上就比较容易混淆。
云边缘,顾名思义是指中心云服务在边缘侧的延伸。它在逻辑上仍属于中心云服务的一部分,主要能力提供和核心业务逻辑的处理都依赖于中心云服务或需要与中心云服务紧密协同。各大云服务商已经在云边缘领域进入投入,比如华为云推出了IEF解决方案,阿里云有Link Edge解决方案,AWS则发布了Greengrass解决方案等。云服务商依靠自身的公有云和产业合作伙伴,将其公有云能力下沉至边缘,打造边缘基础设施服务、IoT服务、边缘数据存储/迁移服务等,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技术及服务,更好地实现边云协同。
电信运营商则是边缘云的代表。所谓边缘云,是指在边缘侧构建中心规模云服务或类云服务能力,主要能力提供和核心业务逻辑的处理依赖于边缘云,而中心云服务则主要负责边缘云的管理调度,这更清晰体现了边云之间的协同关系,典型应用场景如MEC、CDN等。乘着5G的东风,电信运营商将其创新的网络能力下沉至边缘,具备了更强的基础设施管控能力。毋庸置疑,边云协同将为运营商的业务发展提供更好的应用场景和更优的业务体验。
对于云边缘和边缘云究竟是各自为战,还是殊途同归,ECC需求与总体组主席黄还青认为,在短期内(比如5年内),两者之间的边界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尤其是云真正全部分布式后,将很难界定云是中心化的还是边缘的。从整体趋势上讲,云与边缘两者之间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未来的某个阶段可能会走向一个平衡点,殊途同归。这将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如今在海外市场,已经出现了很多云服务商与运营商合作的成功案例。
CCF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副主任郭得科补充说,未来这两个概念可能不会再区分。说到底,大家关注的共性问题还是服务计算模式,如何将计算、存储、网络、数据等各种资源以服务的方式进行交付,而究竟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还是以边缘的方式交付,最终还是看客户的具体需求。
今天,边缘计算之所以成为比云计算还热的热点,是因为涌现出大量新的诉求,比如快速响应、低延迟、安全保障等,无法用云或其他传统方式满足。哪里有新的需求,哪里就会有新的架构、新的模式产生。这是硬道理。
“协同”是重中之重
澄清了边云协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实现边云协同,最大的挑战又在哪里呢?还是这两个关键字——协同。
边云协同涉及IaaS、PaaS、SaaS各个层面的协同,具体来看,包括资源协同、数据协同、智能协同、应用管理协同、业务管理协同和服务协同等。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并非所有场景中都涉及上述所有的协同能力,要结合具体的使用场景进行分析和判断。
ECC边云协同2.0产业项目经理阮斌锋特别强调,边云协同2.0的重大挑战来自于要实现“应用协同、服务协同和资源协同”三大协同。
应用协同。边缘计算的场景中会涉及大量边缘计算设备,如何从云端对大规模的边缘节点进行管理,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另外,在一些典型的边缘计算场景中,比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通常都是云端应用与边缘应用相互交织,如何进行两种应用的协同,实现统一的分发,以及统一的管理和布局也是关键的挑战。再者,因为网络的不稳定,可能造成边缘设施的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边云协同应用的连续性和可靠性也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服务协同。现在,各个供应商可以在云上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AI服务、数据服务、应用服务等,大家各自为政,基于不同的规范和标准,这造成了整个产业的碎片化。所以,当务之急是推动服务的标准化,借助一些标准的框架推进服务的标准接入,进而让云端的服务能够更好地落地。
资源协同。边缘计算的内涵和外延更广,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云计算的一些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甚至流量的协同,保证路径最短、时延最低、体验最好。在资源协同的基础之上,还要考虑如何进行全局的调度、全域的加速和浏览的加速等问题。
此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安全协同。安全是贯穿全局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协同的每个层面都要认真对待。
另外,协同的实现更要依靠生态的力量。在本次峰会上,《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白皮书2.0》的发布,也是希望汇聚产业内各方力量,在边云协同方面做更深入的探讨,从而推动边缘计算实现更大的突破。
迎来市场爆发点 边云协同加速落地
以ECC为引领,在过去几年中,边缘计算的落地卓有成效。
ECC旨在搭建边缘计算产业合作平台,推动OT和ICT产业开放协作,孵化行业应用最佳实践,促进边缘计算产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截止目前,ECC基于运营商、电力能源、工业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数字文娱等六大价值行业已汇聚300+产业合作伙伴,累计出版白皮书10余本,持续推动技术体系建设;发起测试床40余个,促进技术与方案的孵化,推动商业化应用落地;与全球20+标准组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达成战略合作,全方位构建边缘计算产业领导力。
据悉,ECC已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成立了“边缘计算技术标准及产业发展推进委员会”,致力于推进边缘计算技术标准及产业发展研究,开创由中国引领的边缘计算创新时代。另外,ECC还发起创建了边缘计算联合创新实验室,希望能汇聚产业界的顶尖力量,从连接、计算,到应用,形成端到端的产业生态。
边缘计算将是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三者融合发展的爆发点。我们期待边缘计算未来能够在不同行业更快落地,并不断创造新的应用模式,让行业用户受益。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