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评论

慢与快 华为云进击背后的商业哲学

发布时间:2018-09-21 10:14:23  来源:互联网     背景:

  华为云BU是华为最年轻、同时也是成长最快的一级业务部门。华为2017年报显示,华为云用户量、资源使用量增加了300%,到2018上半年,华为云收入同比增长700%,成为全球公有云市场增长最快的企业。

  华为云也由此引发了业界和媒体的聚焦关注,《财经天下》近期刊发了一篇《华为云的快与慢》的深度报道,其中不乏一些“猛料”,从中可以看到华为高层在公有云业务上的更多思考与布局。结合其最新信息,《壹观察》对华为云业务的发展进程进行了一次重要信息梳理。

  慢与快,是一个相对论,也是商业智慧的考验。

  论证慢,行动快

  华为的云第一次被外界广泛关注是在2010年11月,任正非踏上华为云战略与解决方案发布会的舞台,向全场分享了自己的预判:“云技术让全世界所有的人,像用电一样享用信息的应用与服务”。任正非极少为华为产品发布会站台,这次是印象中唯一的一次。此时,除了亚马逊,全球科技企业在公有云市场的投入才刚刚开始。5年后,马云提出“云计算是未来的水和电”。

  但随后华为在公有云市场上似乎没有了声音。直到2017年3月9日的长沙,时任华为轮值CEO的徐直军在华为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华为正式成立云BU,震撼全场。此时,距离任正非那场关于云计算的公开讲话已经过去近七年时间,国内云计算的第一批客户,也几乎被阿里云、腾讯云等收割殆尽。

  原因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几乎同一时间,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开始自己的公有云服务,华为如果要进入这个领域,就是与客户抢生意。第二个是华为的风格使然,华为不是一上来就要颠覆,不过一旦决策,就“对准一个城墙口,千军万马扑上去,将缺口冲成了大道”,这也是华为论证过程长,决策谨慎,但行动力强悍的原因。

  华为在公有云市场打消顾虑是在2016年底,此时运营商也意识到,应该让华为进入这个领域、构筑能力,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共同将产业加快做大。华为内部也达成共识:华为未来的业务绝大部分都会部署在云端,客户的业务需求也在不断云化。“优势挡不住趋势,如果不主动求变,等别人来干掉你的时候,就是被改变了”。华为公司副总裁、云BU总裁郑叶来在接受《财经天下》采访时表示。

  如果说华为做战略决策是个“慢性子”,那么一旦战略决定,行动起来就是雷厉风行。深知华为的风格——战略一旦决定,千军万马就立即扑上去,不会动摇。出于这种信任,在长沙,华为正式宣布成立云BU当晚,华为云收获了中软国际,第一个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

  思维模式转变慢,“拆围墙”快

  华为高层认为,投资公有云是一场巨大的变革,意味着华为将从一家“PS”(Product & Solution,产品解决方案)公司,转型为“SP”(Sevice & Provider,服务供应商)企业。

  虽然,从字母顺序上只是调换,但两者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与之前华为服务运营商的“大T”项目不同,云服务面对的是数十万、上百万的企业,比如对中小微企业,最好的模式是实现所有业务线上自助,把性价比提上去就是最好的服务模式,这跟华为之前的“大兵团作战”的模式也产生了鲜明区别。

  其中挑战最大的,还是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 郑叶来在一次管理层会议上拍了桌子。一名刚调来的干部,在会议上讲了“一通正确的废话”,被郑叶来毫不留情的打断:“最重要的是赶紧放手去干”。

  对此,郑叶来推动了三件事:一是修改了华为使用20多年的IDP流程,并构筑了新的流程和工具,使其适应云产品的迭代开发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二是“头啖汤”自己喝——就如中越边境的扫雷部队,最后环节是用双脚踏上一遍,才能让自己和外界相信是真的没有问题。华为云首先承载了集团内部整个IT系统和运营平台,自己“趟雷”完毕后,也承载了消费者业务面向全球的云服务,成为华为智能手机业务的核心体验优势之一。三是把私有云剥离出去,划归IT产品线,破釜沉舟。用郑叶来的话就是:“私有云有基础又签单快,随便做做就有几亿美元,只有让云BU没有退路,公有云才有可能成功”。

  明确业务框架后,接下来就是一边建团队,一边梳理思维转变。与后者相比需要一个较长周期,华为在云BU团队的搭建上可谓雷厉风行。华为高层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几乎主要领导层都包含在内,目标就是在集团范围内,把公有云业务关联度较高的人和团队向云BU迅速调拨。这是一次几乎牵涉终端业务之外的所有部门调兵遣将。组织架构调整往往涉及部门利益,也涉及员工的抵触和疑虑情绪,但在华为云BU组建过程中“没有人拒绝加入”。

  究其原因,是从公司高层到基层员工,都明确而统一的意识到:华为未来可见的高成长性业务是公有云和人工智能,投资华为云,关系到华为的未来。

  新业务打底慢, 增长爆发快

  华为云BU的成立,无异于一次内部创业,聚集了华为巨大的资源和人力投入,但新业务注定有一个“打底”的过程,如果基础不牢,往往为业务长期发展埋下隐患。

  华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明星公司”,很多业务都做到了全球第一和世界前列。华为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它不是上市公司,这意味着新业务花掉的每一分钱都是公司辛苦赚来的利润,并非资本市场上股民投资。新成立的云BU因此承受了来自内外的巨大期望值和压力。有媒体报道,在年初华为组织内部批判会上,分析了各个新兴业务群的经营状态,论道华为云战略分队时,有人毫不客气地评价当下是“啥都没有,初级得很”。内部急于看到成效。“大公司有一个毛病,决策做的慢,很慎重,但一旦决策确定,所有人恨不得你马上就成为世界第一”。郑叶来此前领命新组建IT产品线时,也经历过同样的过程,“华为哪个业务不是这样起来的?”

  尽管有了思想准备,在内外“聚光灯”下,郑叶来和云BU团队还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云BU成立的前半年,团队还在组建,业务还在梳理,当时没有人知道华为云要做什么,外部也没有声响。郑叶来的头发白了三分之一。每次进理发店,他都要求“剪到最短”。“大公司的钱也不是那么好花的,既要坚持,也要懂得寻找那个让别人来支持你的点。关键就是活下来,小公司创业活下来是不倒闭,大公司创业活下来就是不能被折腾”。郑叶来最担心的,是华为云BU的兄弟们天天看朋友圈、今日头条和媒体报道,被友商的宣传策略带偏了节奏,失去独立思考和自信,产生了对自己的疑问。郑叶来反复跟团队强调:“沉下心、沉住气,眼睛朝着客户稳扎稳打,都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

  事实证明华为高层“点将”郑叶来是正确的。诸多挑战之后,郑叶来逐渐发现,华为做公有云存在天然优势。他意识到,自己之前执掌IT产品线时,所布局的芯片、服务器、存储、软件甚至数据中心能源产品投资,通过公有云服务,都可以二次盘活,组合起来能做出华为不同于互联网企业云的特色产品,大幅度提升性能,带给客户差异化的体验。

  由此,华为公有云业务爆发出强劲的市场价值和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17年华为云用户量、资源使用量增加了300%。到了2018上半年,华为云收入同比增长700%,合作伙伴增长45%,已发展云服务合作伙伴6000家,云市场新增上架应用872个,成为全球公有云市场增长最快的企业。德意志银行曾在2017年预计,到2020年(也就是两年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在中国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分别占有40 %、27%、29%的市场份额。

  徐直军把华为云的线上服务模式比为“另外一个荣耀”——区别在于荣耀是通过在线的高效方式服务To C消费者客户,而华为云是用在线方式把华为30多年打造的基础设施服务To B客户,证明了华为可以从一家“PS”(Product & Solution,产品解决方案)公司,转型为“SP”(Sevice & Provider,服务供应商)企业。

  技术创新追求快速迭代,商业变现却“没那么急”

  华为公有云业务在短时间内获得众多客户认可,取决于两个核心因素:

  一个是华为在技术投入和创新上“快”。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华为研发累积投入达3940亿元,仅2017年研发投入就达896亿元,占比公司营收的14.9%,超过苹果,位列全球研发投入排名第六位。目前,华为员工有18万名,其中8万名都是研发人员。在全球拥有14个研究所,36个联合创新中心。2017年向欧盟申请专利高达2398项,位列全球第一,截至2017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74307项。华为一直以来持续,稳定,“快“节奏的投入研发,这让华为产品的技术迭代和产品创新上领先于行业绝大多数竞争对手。

  第二个是华为云在商业变现上“没那么急”。2018年初,华为公有云业务不断攻城略地,形式大好。但郑叶来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控制云产品的上线速度。内部有人不理解,郑叶来解释称:“跑得太快,服务不好客户,会引发系统性问题,所以要稳一稳,把基础功能做扎实”。这种做法非常像“老司机”的“点刹”,在保证速度的情况下,保持业务的平稳增长。

  郑叶来的做法得到了华为高层的认同。今年6月,徐直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华为云不需要太急于圈地,“口张大了,吃下来,吞不下去,你更难受。”华为2017年销售收入超过6036亿元,净利润475亿元。徐直军说,公司要求Cloud BU扎扎实实地把产品做好,把竞争力提升起来,这是华为历来做事情的正确方法。

  华为云运转一年多,郑叶来最关心的是客户满意度。“我抓动作,抓方向,都努力了,结果不好那是命不好。”郑叶来早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华为云从来不会急吼吼的说要挣你的钱,而是我来跟你一起干,哪一天你觉得有成绩了,该跟我分钱了就跟我分,这个商业模式很简单。只有与客户共同成长,让客户先获益,才不会成为“一锤子买卖”。

  技术投入和创新的“快”和商业变现的“没那么急”,是将压力放在了自己身上,而不是分卸给客户承担,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华为理念在云业务上的延续。正是这种坚持,让华为收获了更多客户的信任。截止目前。华为云已上线16大类超过120个云服务,以及制造、医疗、电商、车联网、SAP、HPC、IoT等60多个解决方案,哈药集团、安踏、太平洋保险、PSA雪铁龙集团、东风汽车、贝瑞基因都成为华为云客户。

  毕竟,如郑叶来所说:“我们现在有一半的投入是投未来”。

  “黑土地”上的稳扎稳打

  踏踏实实的华为云今年破天荒地在首都国际机场打出了大幅广告:有技术、有未来、值得信赖。

  对于这三个关键词,郑叶来做出诠释:有技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其实最不怕的就是技术,反而没有技术门槛的事,华为不做;有未来——是说华为希望客户跟他们一起创新,一起成长,面向未来;值得信赖——契合了华为云的“三不”:面向全球客户提供云服务时,不做应用,不做股权投资,不碰数据。

  尤其“不碰数据”是华为多年来坚持的一条“红线”,也是华为云BU成立之前就首先明确的核心准则。在云计算市场,数据一直是个敏感话题。云计算厂商都说自己不碰数据,但如何自我监督,更像一个“黑盒子”,外界不得而知,也很难建立起信任。

  对此,华为有一套完善的IT系统权限管理体系,使用人都按照业务的需要严格进行权限匹配,即使CIO也不会拥有特殊权限;华为内部还有定期审计环节,从第三方来约束IT系统管理按公司流程运作;欧洲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被认为史上最严苛的信息与数据保护法,华为通过提前准备,已经按要求严格遵从。通过技术手段+管理体系+法律法规,构筑了华为云在数据安全上令客户“值得信赖”差异化优势。

  任正非早前说过,要让华为云成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企业可以种植各式各样的“作物”,而华为云则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让各个合作伙伴的内容、应用、云在上面生长,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合作伙伴。

  不仅如此,当行业都在纷纷提出“AI+”的时候,华为云却用“+AI”的逻辑走出另一条路。此前,郑叶来首次提出“普惠AI”,要让AI成为“高而不贵”的技术。他认为,AI不是独立产品,而是将成为一种新的基本生产力。这也正是要把人工智能技术个性化地、场景化地应用到各行各业,让企业在应对产业化AI转型或是数字化升级变革时都更加自如和顺畅。

  可以说,无论是“两有一信”还是“黑土地”,抑或是“普惠AI”,华为云无疑都是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思考逻辑。正如郑叶来在专访中也强调,“只是做Me Too是没出息的。没有创新,对华为也是没有价值的。”

  随着AI时代的到来,华为云已经不仅仅是华为全面向云转型的重要底座,更是支撑合作伙伴向万物互联时代转型的重要赋能创新力量。

  在前几天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题论坛上,郑叶来已经断言:人工智能是信息化进程的新高度,未来将会改变每个行业、每个职业、每个组织、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同时,他也再次阐明:易获取、用得起、方便用则是AI产业发展的关键,而华为云会在这些方面潜心研发和创新,为实现“普惠AI”持续发力。

  评论

  “慢与快”是商业哲学,也是几乎华为所有业务都会经历的成长过程,从无线业务、终端业务、IT产品线皆是如此,最终全部成为全球最顶级的领导业务。如今的华为云,也走入相似的进程,这是华为最熟悉的节奏和打法,但相比之前,如今云业务每个阶段都在加速。

  可以说,如果华为没有投资云计算,那么今天和未来发生的所有事情可能都与华为没有关系。虽然2016年曾被业内视为“云业务进入的最后时间点”,但2017年选择进入的华为打破了这一预判,目标直指“全球五朵云之一”。这背后是华为在长期论证后的坚决投入,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员工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长期巨大的技术投入下积累的足够技术创新底蕴。

  时至今日,华为在无线业务上已经进入行业创新的“无人区”,终端业务和IT产品线也在快速向这一“无人区”迈进。外界普遍认为,“华为很少做从0到1的事”,而如今,在云业务上,这个定论正在变成“过去式”。

  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将于10月10-12日在上海召开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按照惯例,华为云一定会在这个关键产业变革节点宣布新的战略,华为的此次“出牌”,尤为令人期待。






  声明:本文仅为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


返回网站首页

本文评论
AI芯片“火”了一年 却拉不住“狂泄”的手机市场
AI在当前依然更像是营销噱头,千篇一律的技术渲染有时候反而让消费者产生了更多的反感。...
日期:12-17
对话小蚁科技:计算机视觉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导读:当达芬奇一副《蒙娜丽莎》被各种现代科学学科所透视探究仍然不能完全解读其中隐秘;当2500年前......
日期:12-20
美国波兰签署5G安全声明“排除华为”?外交部回应
9月3日消息 美国和波兰2日签署5G安全声明,称要对5G供应商开展“是否受控于他国政府的审查&rdq......
日期:09-03
滴滴夜间停服后利好了谁?
自上周六起,滴滴暂停全部网约车的夜间服务,从深夜11点至凌晨5点,乘客无法使用滴滴平台叫车。不过......
日期:09-12
下线“不限量”套餐,运营商开启自救之路
2017年年中,混改后的中国联通借助BATJ等互联网大佬把持的线上渠道,以线上+线下融合为入口,开启了......
日期:08-30
彭博:苹果公司正考虑增加对JDI的投资
9月26日消息 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苹果公司正考虑加大对JDI的投资,从100亿日元增加至200亿......
日期:09-26
子弹短信能否成为另一个微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 8月21日,锤子科技在北京举办了新品发布会,似乎已经没有......
日期:09-03
8年后欲重返中国?Google早已被中国市场甩出赛道
近日,据国外媒体 Intercept 报道,Google计划在中国推出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搜索引擎,如果此消息属......
日期:08-02
91mobiles:OPPO Reno S手机将配备65W快充+6400万摄像头
10月25日消息 据91mobiles报道,OPPO公司将在印度推出一款名为OPPO Reno S的智能手机,将采用64MP主......
日期:10-25
外媒:三星Galaxy P30/P30+或成首款搭载屏下指纹的三星手机
此前爆料,三星预计会推出带有屏下指纹识别的三星Galaxy S10手机。不过根据最新的报道,三星可能在......
日期:09-25
外媒:谷歌占据量子计算优势 百度、阿里等中国科技巨头积极赶超
近日,外媒Abacus News对全球科技公司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投入及成果进行了报道。报道指出:虽然谷歌在......
日期:10-26
外媒:HTC将再推高端手机 是否为时已晚?
据Android Authority消息,在6月份发布中高端机型HTC U19e之后,HTC就再未发布新机——八......
日期:10-08
美媒表示:特斯拉在中国电动车市场不占优势
近日特斯拉要在中国建厂的消息引发大量关注。但《福布斯》专栏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
日期:07-16
2019《财富》年度商业人物公布:微软纳德拉居首,阿里张勇第16
11月22日消息 昨日晚间,财富中文网发布了最新的《财富》年度商业人物榜单。...
日期:11-22
谁会是国产手机之王?
2018年对小米和华为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国产手机市场的争夺还在继续,但是两家的业务布局在悄然变化......
日期:12-19
降价是止痛药,但不是抑制iPhone下滑的解药
美国投行Wedbush分析师丹尼尔·艾维斯14日在报告中称,未来数月iPhone在中国将大幅降价。他在......
日期:01-16
从OLED屏的量产 看中国制造的短板
前不久老冀跟一家国内显示器件厂商的高管聊天,说到最近华为Mate 20 Pro已经开始采购京东方AMOLED柔......
日期:11-14
ofo四大败因:互联网经济没有老二 动押金触底线
对于共享单车品牌ofo来说,这个冬天特别冷。 12月17日,北京市海淀区的互联网金融中心楼下,也是ofo总部所在地,数百名...
日期:12-18
海思联发科成巨大威胁,高通面临5G压力
苹果与高通决定就专利使用费的纠纷达成和解,二者放弃在全球层面的所有法律诉讼,这场持续2年多的专......
日期:04-29
社交电商,正在崛起的零售新风口?
先是拼多多获得了3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再是云集和礼物说分别完成B轮和C轮融资,而有赞的成功借壳上市,更是将这一波风浪推向了...
日期: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