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今年“全球上市企业2000强”榜单,其中,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已经连续七年稳居全球第二,仅次于霸榜的美国之后。
不过企业数量占优是一方面,短板也很明显。比如,美国上榜企业总市值达到了25.9万亿美元,中国上榜企业总市值却是7.74万亿美元,不到美国总市值的1/3。
在美国587家上榜企业中,包括芯片巨头英特尔、IC设计全球前三博通、高通、英伟达、基础装备动力巨头通用电气、新材料领导者杜邦、3M、康宁、制药巨头强生、辉瑞等,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IBM等著名科技企业也名列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高科技企业甚至已历经百年发展,堪称基业长青的典范。
而中国上榜企业中,银行和建筑地产两大行业的企业数量、总市值以及利润总额上均位居前列,硬科技企业寥寥。
大国隐痛尚存。2020年5月23日,33家中国企业、高校、政府机构等又被美国商务部宣布列入“实体清单”。最新一批被划入实体清单的中国企业中,人工智能、网络安全、5G等领域都是美国管制的重点对象。这意味着,前沿科技阵地成了定义未来全球商业格局的关键。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国内巨头遭基础材料断供、中国企业海外扩张遇阻等都在为我们做着深刻提醒:企业有国界,科技亦是如此。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科技竞赛中取得胜利,必须把握世界产业价值链重构的重大机遇,用硬科技的创新驱动增长。
因此,无论前浪巨头BATH(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还是后浪巨头(美团、滴滴、拼多多等),硬科技的进口替代都应当提上日程,成为新的追求方向。
时代在剧变,只是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我们,习惯了身边潜移默化的琐碎变化:从沉迷上星电视剧到网络综艺、剧集蔚然成风,从手持诺基亚“砖头”手机到划开智能手机5G信号点满,其实只用了十年时间。
商业环境也有了极大改变。过去,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最重要,能填补市场中匮乏的物资、在标王广告位宣传产品、铺满所有线下渠道,企业极大程度上会获得成功。彼时,各式脍炙人口以至家喻户晓的广告语喷薄而出,裂变刷屏拉新留存成为核心优势,规模效应、用户红利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助推剂。
“移动互联网红利结束了。”这句话出自2016年李彦宏在乌镇互联网大会的演讲。
这个判断前瞻却大胆。毕竟2015年,创新创业刚刚开始井喷,创业大街咖啡馆人满为患。那一年,新增移动互联网企业数量达到了巅峰,投资人蜂拥而入。不会有人相信如日中天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即将结束。
彼时,风口、市场是驱动企业兴起的重要因素,在此主导下,企业成批融资招人,又在机会消失后成批倒下,至于硬核技术,企业更愿意等到壮大之后再去发展。
与PC时期相比,移动互联网的聚集效应更加显著。一个风口不仅能带来“千团大战”“百团大战”,更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夺取流量、营收暴涨,公司上市速度不断突破纪录,瑞幸咖啡这样的造假企业竟能一度成为“民族之光”。
时钟拨转到2020年,QuestMobile数据显示的现状已经不容乐观。2019年Q2,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200万,11.38亿用户已经到顶。用户时长也到达巅峰,人均单日时长358.2分钟,相当于除了睡觉,平均每个人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占据的用户时长相当恐怖,很难再有增长。
实际上,中国已经步入存量经济主导的时代。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就提到:“除了GDP增速连续九年放缓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人口流动性下降、外贸增速下降、M2增速下降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时长增速下降等四方面来说明人口流、资金流、货物流及信息流的绝对量或增速均在下降的现象,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存量特征愈加明显。”这还叠加了全球经济下行和疫情的影响,未来经济发展低增长、高震荡将会成为常态。
因此,我们看到,继两三年前共享单车、生鲜电商等火爆的概念之后,互联网行业不再有更多性感的故事,类似微商直播、KOC这样硬凹出来的概念甚至成为舆论场讨论的话题。与此同时,巨头们开始不断强调用户下沉和出海,这足以证明,互联网行业本身没有新机会了。
产能过剩叠加流量红利消失,用户注意力又被极大地分散切割,曾经的增长方式遇到了新的瓶颈,不少企业发展陷入停滞。搜索、电商、社交、本地生活、共享汽车等各个赛道基本格局已定,后来者在丧失时代红利优势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撼动各行业巨头。
即便是TMD这些“后浪”巨头,基本也已经创建了十年时间,更不用说如今仍然盘踞在各赛道上的“前浪”巨头BAT,创建时间都已经超过20年。更新的后浪,很难有机会再去抢占某个存量赛道的头部位置。
存量经济之下,巨头要想获得新的增长,要么必须抢夺别人嘴里的肉食,此消彼长之下行业原地踏步,要么必须寻找新的增量,开拓硬科技趋向的蓝海领域。
全球科技竞争中,科技企业是不可或缺的创新主体。企业通过科技助推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是涌现出更多知名的科技企业。
长远来看,技术的确是变革的引擎,是长期投资者的绝佳机会。过去十年中,股票市场的最大赢家是科技公司,未来十年时间,这种情况大概率还会继续,而人工智能、云计算、5G、AR/VR、无人驾驶、商业航天等硬科技创新将是未来十年的发展主线。
新的创新周期已经开始了。2015年AlphaGo大战人类棋手是一个标志。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即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弱人工智能,仍然存在比想象外更强大的力量。面对超越人类至高围棋水准的AlphaGo,除了拔掉电源,人类甚至毫无办法。
然而,新时代入口处,巨头已经分成两派。
有的巨头是移动互联网的产物,也将止步于移动互联网,另有一些公司则正借助新基建浪潮攻营拔寨。有种说法是,没有深度参与新基建的巨头将成为古典巨头,另有一些企业将从互联网基础设施锻造为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拿到下一个时代的船票。
1.“后浪”巨头尝试押注未来但力量有限
6月底,晚点LatePost报道称,美团将领投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5亿美元D轮融资。实际上,2019年8月,理想汽车C轮融资中,王兴个人和美团点评旗下的产业基金龙珠资本就已经进行领投。这位饭否达人还多次在社交平台上提到理想ONE,表示看好中国造车新势力。
王兴甚至基于自身主营业务发力无人配送,与百度Apollo达成合作,以自动驾驶赋能无人配送。无论是美团发力无人配送、开发美团地图还是王兴个人频繁唱多理想汽车,都证明王兴对汽车行业兴趣盎然。
王兴试图押注未来。然而,作为大而全的生活服务平台,美团绝大部分经历仍被团购、外卖、点评、酒旅、出行等业务牵制,加之仅两个季度的盈利,增长天花板显现,缺乏面向未来披荆斩棘的资金和精力。
美团发布的 2019 年Q3财报中,行业增速放缓就体现在 GMV(平台交易总额)、用户增速和商家增速三大指标中。彼时,美团点评平台的交易总额为 1946 亿元,同比增加 33.6%,低于上年的 40%;截至 9 月 30 日的 12 个月,年度活跃商家 590 万,同比增长 8.8%;交易用户数 4.35 亿,同比增加 14%,均低于上季度指标增速。
传统餐饮与互联网结合创造出的产品,能够极大地惠及民众,但它仍属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另一个新巨头滴滴,8年时间融资超过200亿美金,烧掉上百亿,成了讲的最好的“共享”故事。因此,无数人相信吞并快的、Uber中国的滴滴能尽快实现盈利。不过,愿望虽然美好,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滴滴面临着的,是越来越难讲的盈利故事。
嘀嗒、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甚至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都加入玩家行列,且背后不乏百度、阿里等巨头支持,其中以地图做聚合的模式也更轻便,滴滴的优势正在被悄然弱化。
今年五月,滴滴总裁柳青接受访时却表示,滴滴的核心网约车业务已经盈利,但并未对外公布盈利的具体数据。疫情之下首次盈利,最大可能是大幅节流降低成本,比如减少司机补贴、取消乘客优惠券等,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当然,滴滴也在押注自动驾驶,但自动驾驶是个深不见底的烧钱黑洞,依照滴滴目前难以盈利的发展现状,能否支撑面向未来的大笔投入,这还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相比BATH连续十年一以贯之,每年百亿资金豪掷未来,美团、滴滴多少显得精力、资金有些不济。
2.“BATH”猛砸未来不计成本
另一端,我们看到BATH正在新基建热潮下大肆铺设底层基础设施,加速对未来的布局。
5月26日,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对外宣布,腾讯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元,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
做个简单的计算,2019年腾讯收入为3772.89亿元人民币,年净利润933.1亿元人民币,5000亿元比腾讯5年利润加起来还多,的确大手笔。
阿里也宣布未来3年将投入2000亿元加码新基建,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
此后,百度也宣布未来十年将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投入。并预计到2030年,百度智能云服务器台数超过500万台。根据市场测算,相当于百度将约3000亿人民币投入新基建。这意味着百度的数据中心能够提供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是当今全球可统计的top500超级计算机算力总和的7倍。
高调官宣投入千亿元意味着市场的新风向。新的跑马圈地已经开始,BATH正在为产业互联网、产业智能化积蓄力量。一些巨头正在加码,成果丰硕,一些巨头重心仍在移动互联网,在已经僵化的格局中争得仅有的红利。
相比后浪巨头而言,BATH无疑对新趋势和未来更为敏感,这大概得益于几家公司的成长基因。
在互联网蛮荒之时进入,经历过教育市场的过程,吃到过大时代初期磅礴的流量红利,“前浪”们明白先人一步布局的重要性。此外,他们与后浪相比,经历过更多青黄不接的转换,比如,阿里若不是押中淘宝、腾讯若不是押中微信,便一样会踏空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跨越两个时期的侥幸或失落,始终驱使着他们跟进新的个时代。
因此,家有余粮方能心中不慌,手握利器才能无惧市场。结硬寨、打呆仗,硬科技竞赛不存在弯道超车,必须实打实投入资金资源、培养优秀人才,拿下高质量专利,摘下一枚枚科研果实,推动硬科技应用落地并成功商业化,才能发动经济增长引擎。
以人工智能赛道为例,创新工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在演讲中提到:“十年后,如果我们回顾人类的发展,会发现没有任何市场比人工智能来得更大。移动互联网已经巨大,但它连人工智能的十分之一都没有。”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交易规模仅达1.34万亿元,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1.39万亿,预测2022年我国移动互联网交易规模将接近16万亿元。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项模拟显示,人工智能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可能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额外贡献1.2 %。到2030年,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13万亿美元的额外全球经济活动,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引进蒸汽机等其他变革性技术不相上下。该研究所的模型预计,到2030年,大约70%的公司将采用至少一种人工智能,而且很大一部分大型企业将使用全方位的技术。
换言之,10年后,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可能就与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相当,有足够宽广的掘金赛道。
而BATH发力硬科技已有多年。可以说,几家巨头各有侧重,也各有优势。巨头押注未来科技,百度的人工智能、阿里的云计算、腾讯的大数据、华为的5G,经过长时间技术积累,在业界已经形成基本认知共识。
2010年,百度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是目前中国唯一在智能交互、智能基础设施和产业智能化领域都形成了优势的 AI 平台型公司。作为技术立身的公司,百度十年AI研发投入均超15%,放眼世界,这样的投入比例也是寥寥。目前,百度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5712件位列中国第一,包揽深度学习技术、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驾驶等多个人工智能核心领域第一。由于AI能力突出,《哈佛商业评论》将百度与谷歌、苹果、微软、亚马逊并列,评选为世界五大AI企业之一。
阿里经由双11的极限挑战,技术能力得到极大锻炼。依托走在行业前列的云计算探索前沿科技,于2017年成立著名的达摩院,2018年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并于次年推出玄铁910及含光800AI芯片,渐渐成为一家拥有硬核技术的公司。
腾讯基于社交优势,推出腾讯云、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产品,并将腾讯云、算法平台、服务平台及开放平台整合为"一云三平台"架构,并建立了多个研发实验室。
华为则依托优势技术5G,参与制定5G标准、供应5G模组设备等,并推出数字基础设施,加码鲲鹏、昇腾等计算芯片。由于任正非早就为华为定下了“技工贸”的路线,成立方舟实验室等世界级科研机构,广揽顶级技术人才,如今,华为持有的全部领域授权专利已超过8.7万件,在全球企业专利申请榜单上已多年名列榜首。5G通信、芯片、OS等底层基础设施也做了布局,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进口替代。
受经济周期影响,经济下行通道中,企业增长停滞是惯例,但增长魔咒并非不能被打破。纵观历史,我们能够发现各国经济跃迁、企业重归增长的一些共性特点:
1.产业变革是重大历史机遇,这一次轮到新基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纺织机械为主的产业变革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汽车的产业发展拉动了美、德为主的国家;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高新科技如计算机、芯片等仍在美国落地扎根,这场美国主导的信息化建设革命持续至今,涌现出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等大量市值高企的高科技公司。
五百年时间里发生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及第三次信息革命,使得世界中心不断变化,从英国、德国转移至美国,大约一百年转移一次。而继信息化革命之后,世界中心已经将近一百年没有转变过了。这意味着,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将会重新站上舞台。
如今国家提出的新基建正是这一轮产业竞争的强劲助力。中金公司测算称,新基建、新需求、新技术在未来十年将为我国数字经济新增近4.3万亿元的产业空间,而新基建有望在未来十年拉动1.9万亿元的新增需求。
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不是“铁公基”,而是以高科技为导向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将“新基建”分为三类: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如AI、云计算、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三类新基建都有一个共性特征——科技。以硬核科技为驱动,以加速各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为目标,从而使社会民生收益。
产业端赛道究竟有多大?普华永道发布《科技赋能B端新趋势白皮书》中提到,到2025年,T2B2C(T指科技,B指商家,C指用户)模式给科技企业带来的整体市值将高达40至50万亿元人民币,比移动互联网市场高出两三倍。事实上,to B领域已经诞生了一些超级巨头,如SAP、Oracle、Salesforce等,市值均已超过千亿美元。
与如火如荼的to C相较,国内to B被甩出一个很远的身位。实际上,海外to B浪潮已有两波,第一波在1970年左右,信息技术从军用转移到商用,SAP(1972)、微软(1975)、甲骨文(1977)等B端巨头诞生。第二波集中在2007-2009年,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在美国爆发,Slac、Tanium、Sprinklr、AppNexus等主流to B公司都诞生在这个阶段。
新基建之下,相比新老巨头同场竞技的互联网格局,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巨头们都想争相押注新基建,但真正具备to B、to G能力的巨头并不多。在消费级互联网市场上玩得风生水起的巨头们,不一定在产业端玩得转。产业赛道上,C端巨头的优势无法简单地迁移转换,辛苦积累的C端优势在新赛道上将被抹去,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
技术、资金、资源、经验的积累是强者恒强的,后入局者慢上一步,便会步步落后,很难在新基建中获得翻身机会。比如新基建中的智能交通就更依赖顶层方案、政策影响和产业融合,技术、应用、投资、服务能力缺一不可。因此,尚未在新基建领域做好布局的巨头,现在想上车基本也已经晚了。
我们看到,to B产业正在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重构,显然,国内只有BATH四家企业基本都建立了围绕优势技术展开的生态体系,且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已经打通,能够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在新基建中能够保证方案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比如,决胜AI时代的百度发力百度大脑、飞桨和Apollo等开放平台,在to B领域掷下重金;2008年,阿里确定了“云”和“数据”战略,十余年坚定投入;马化腾甚至跑到知乎提出“产业互联网”相关问题,掀起一轮业界讨论;华为就更不用说了,以通讯运营商业务起家的华为在2B/2G上的基础能力最强,功底最为深厚。
从投资角度看,BAT to B的决心也十分显著。三年前,百度投资领域就分别为企业服务(26%)、文娱(16%)、汽车交通(13%)等;阿里所有投资事件中,数量排前三的细分赛道分别是企业服务(29%)、金融(11%)、电商(11%);腾讯则是文娱(27%)、硬件(11%)、企业服务(11%)。
另外,四家近几年也频频面向产业端做出组织架构变革,正是为适应接下来波澜壮阔的产业发展竞争。
2.BATH新基建布局章法各异
能抓住新基建机会的巨头,都已做好了长期准备,只待一个可以燎原的东风。
比如,3月11日“新基建”概念刚出现不久,百度CTO王海峰就面向新基建对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快速形成了以云计算为基础、以AI为抓手的智能新基建战略。接着,李彦宏在《人民日报》发表以《新基建加速智能经济到来》为题的署名文章,提到“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业和应用市场、最多的研发人员,这些都将为人工智能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应用场景,加速中国制造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中国人民率先享受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福利。”
的确,百度的新基建布局以AI为主线:底层是百度大脑、飞桨、Apollo,包括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语音、机器视觉等AI基础技术,覆盖数百个AI基础能力;中层是AI中台、知识中台、小度、如流、智能客服等面向不同场景的智能化平台;上层是面向城市、交通、金融、客服与营销、能源、医疗、汽车、制造等行业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阿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反应同样迅速,新基建甫一提出就在人民日报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创新发展空间》为题撰文,强调“数字基建”这一概念,认为数字基建还将成为各地政府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有力抓手,他甚至断言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新基建”。
因此,阿里新基建更多围绕数字基建展开:底层是达摩院和阿里云两大技术平台;中层是基于阿里巴巴“中台战略”形成的各种业务中台,聚合交易、支付、营销等能力;上层是天猫、淘宝、支付宝、菜鸟、盒马、阿里钉钉等具体可落地场景。
阿里的“商业操作系统”具备原生大数据优势,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正如2019年张勇提出的“百新”概念,即要让各行各业都成为“新行业”:“每个建筑,每个社区、每个城市都在全面走向数字化,无论是学校、医疗还是各行各业,都在走向数字化、智能化运营的空间。”
在马化腾眼里,产业互联网与新基建密不可分,他在人民日报发文指出:“新基建与产业互联网,就是要让每一个人和每个企业,以目前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来使用数据、算法与算力进行劳动创造,从而共享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成果。”
在最新的组织架构调整中,腾讯成立云和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负责战略落地,助力产业数字化升级。腾讯云则整合腾讯技术、支付、社交等能力,主要为政企、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提供数字化方案。基于微信、支付和文娱等优势业务,腾讯正在涉足文娱、金融、零售和城市等场景,加速产业互联网进程。
新基建中最具优势的当属华为,七大领域除了高铁/轨道交通外,余下领域华为都已涉足,5G更是华为的当家优势。
当然,仅靠5G还不行,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曾对媒体提到,云、AI和5G使能千行百业提升生产效率,带来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无疑,他意识到,这些技术都不可或缺,需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助推新基建。
3.BATH多条产业赛道再聚首
7月16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新基建研究报告《BATH 布局新基建,开启智能经济新时代》,对领衔AI 新基建的百度、着重数字新基建的阿里巴巴、关注产业互联网的腾讯、5G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华为表示认可,认为BATH将成为推动新基建发展、特别是B、G等产业端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发布的研究报告《人工智能:新基建,迎接智能新时代》同样指出,"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中国的优势在于百度、华为、阿里等平台型公司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基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数据,在新基建大战略下,将为国家发展打造竞争新优势、注入增长新动能,有望成为人工智能新基建的领军力量。"点出新基建背景下的主要巨头玩家。
国家电网的战略合作是一个标志,基于“数字新基建”重点建设任务,百度、阿里、腾讯和华为竟在签约仪式上同框,基于各自优势从中分得一杯羹。巨头之间合纵连横显露出一个信号,智能经济时代,一场资源分配大战已然打响。
实际上,依托各家优势技术,BATH依托新基建的产业智能化改造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以对安防行业的智能化改造为例,竞争的四方BATH做法有所不同。
百度的做法是利用技术优势像平台化转型,打通技术壁垒,开启代码洪流,迅速聚拢一批开发者繁荣生态,从而为安防产品接入创造正向循环的环境。同时重点去抓智慧机场业务,连续签订北京首都机场、河南南阳机场、海口美兰机场等众多大单,落地速度可谓迅猛。
阿里更善合纵连横,入股千方科技、浙江大华、浙江宇视、浙大中控、银江科技等诸多行业公司,以紧密合作的方式共同做大盘子,分食蛋糕。
腾讯产业智能化脚步笃定,希望以城市安防作为突破口,成为新的大数据运营商。
华为则通过补贴降价,直接将市场主流产品的价格打了五折,利用大水猛灌的优势直接将战书下在传统安防企业门前,巨额预算打向对手七寸。何况华为5G必杀器在手,加之客户关系、通信基础、生态整合能力均十分强悍,尽管刚刚入局,力量仍然不容小觑。
新基建涵盖的7大领域中,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等领域垄断属性较强,余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只有少数巨头玩家有资格入场。
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到,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即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
然而,作为新基建中兵家必争之地,智能交通赛道上,聚首的玩家仍是BATH。智能交通包含车联网、车路协同、云控平台、高精地图等,普通玩家或许能参与其中某一领域,但通过自建收购或投资具有完备能力的寥寥无几。
由于各家擅长领域不同、破局思路不同,形成的战略打法和生态设施也不同。比如,阿里仍更多通过入股方式进入产业,腾讯围绕车载微信改造汽车社交生态,华为经由5G打造车路协同的硬件设施。
相较而言,AT布局还在浅表阶段,华为和百度更深一些。其中百度在智能交通领域成绩斐然。合作伙伴遍及主流汽车制造商、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芯片公司、传感器公司等,软硬件产业链最为完备。
截至2019年底,百度自动驾驶在美国测试里程为10.33万英里,MPI为18050,排名全球第一。同时,百度获得了中国唯一的最高级T4牌照,及120张载人测试牌照,测试里程超过300万公里,在服务规模、测试牌照及测试里程等方面均居全国首位。
智能交通方面,百度Apollo接连中标重庆、合肥、阳泉等地车路协同新基建项目,助力沧州进行第二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路网的建设,还与南京、广州等城市达成新基建合作。今年7张智能交通大单,百度拿下了其中4张。同时,Apollo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也已在长沙全面开放试运营。
当然,考虑到智能交通的技术难度、建设周期、现实复杂性,要完成规划目标,单凭一家企业显然不够,需要巨头们、产业上下游共同分担,相互联动。
而在云计算赛道,四家再度相遇。美国知名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云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服务调查》报告显示,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华为云稳坐第一阵营。
其中,稳居第一的阿里云被高盛给予930亿美金估值,较2个月前摩根士丹利给出的770亿美金估值上升超两成,其估值逻辑已经开始向亚马逊AWS靠拢。不到两年时间里,阿里云估值已经翻倍。
历经近十年发展,阿里云从独立事业群到为整个集团业务提供底层支撑,跑通了当初不被看好的赛道,也收获了对集团日益飙涨的营收贡献。
与美国相比,我国云计算渗透率要低得多。尽管阿里云在国内稳居第一位置,但2019年亚马逊AWS营收却是它的6.88 倍;同样的,全球超级数据中心数量北美占40%,中国仅占8%,BATH在这条广阔赛道上加力狂奔,发展空间巨大。
当然,真正要做产业智能化升级,智能基础设施尤为重要,它是上层所有应用的依赖。正如移动互联网时期iOS、安卓系统托起了无数的智能手机品牌和软件应用,若底层断供,无异于砍断国家命脉的釜底抽薪。
目前,从生态侧看,几家巨头中AI最成体系的是百度。基于开源开放的理念,百度大脑、飞桨、Apollo等AI基础设施平台聚拢了一批开发者,比如百度大脑对外开放250多项领先 AI 能力,开发者数量超过190万;深度学习平台飞桨,发布了超过23万个模型数量。
华为5G基础设施则最为完备,前不久刚刚发布了“智领DC”计划下的第一篇白皮书——《面向5G的边缘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白皮书》(以下简称《5G数据中心白皮书》),标志着5G基础设施建设思路进入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新发展阶段。
基础设施投入巨大、见到收益慢,但毫无疑问,它是行业发展的根基。当前国际形势下,必须进行自主研发才能避免受制于人。而新兴科技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还相对遥远,因此,资金、人才、资源充沛的巨头必须承担起硬科技的研发落地工作,才能共同助力国家科技安全,并发动企业新的增长引擎,完成通往新时代的惊险一跃。
特别提醒:本网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