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说,小米的估值,应该是腾讯乘苹果!
面对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之间的落差,雷军显然很不服气。
因为按照此前IPO启程时的想法,雷军希望香港的国际投资者能够给小米1000亿美元的估值,但是在初步询价之后,这个预期估计要被砍掉接近一半了——不出意外的话,小米的在港IPO的整体估值,应该在540亿美元到700亿美元之间。
为什么投资人给出的小米估值,会跟雷军的预期差这么远?是投资者看不懂小米?还是雷军自视过高?
商君猜测,此时的雷军,跟当年的王建林心态恐怕多少有点类似:两年前,万达宣布从香港退市,理由是估值太低,因为老王觉得,香港的投资者根本就不懂万达,而全世界能看懂万达模式的不过聊聊数人!老王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外界把万达当成一家房地产商,但香港的投资者偏偏就是这么认为的,而且他们给万达的估值,也是按房地产商来估的——这是老王决定万达从香港私有化退市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雷军,在心理预期被投资人砍掉了将近一半之后,估计多少也会有当年老王那感觉:香港的投资者根本就不懂小米。而且,跟老王一样,雷军也有一个最大的忌讳,那就是千万不要让外界、尤其是投资人把小米当成一个硬件商!为了避免这种认知偏差,擅讲故事的雷军在IPO启动之初,还特意、高调、郑重其事(此处还缺一万个形容词)地当着所有人的面郑重承诺:今后小米的硬件综合利润率,将永远不会超过5%,如有超出,将全部退还给消费者!
很显然,雷军眼中的小米,应该通过硬件布局来搭建"软"、"硬"一体的小米智能生态,然后再在这个生态体系中提供各种生态服务,并借此实现商业利润——在这个生态体系中,核心是人,也就是用户。如果小米能够通过极优惠的硬件价格来吸引更多的粉丝和用户,这个生态体系就能构建得越强大,未来可以运作的商业空间也会更大,这也是雷军为什么敢抛出5%硬件利润上限的原因,因为在雷军看来,硬件只是他用来"圈人"的促销手段,而他真正的产品,却是一直到现在还在不停探索中的其它附加服务,比如说小米消费金融贷产品就是其一,未来还不排除会有游戏或其它产品——这种模式,就是很多公关天才们所称的"用户经营模式",它的确与传统的"硬件经营模式"有本质区别。
其实雷军的这种玩法也没什么新鲜的,之前曾经财大气粗的贾跃亭大老板早就开始这么玩了,而且老贾比小军军玩得越激进——至少小军军的小米硬件虽然主打便宜,但终究还是要花钱买的,但贾老板却直接喊出了"硬件免费"的招牌。其实商君一直觉得,贾老板的思路没错,但他步子迈得太大太快,以至于资金链承受不了最终崩了!雷军显然是吸取了贾老板的教训,所以小米的步子更扎实,但两者前进的方向其实并无本质不同。
以上,便是雷军眼中的小米,也是很多米粉眼中的小米,总之,雷军肯定不会承认小米只是一家硬件商。
但问题是,香港市场的投资者对此却是将信将疑,所以雷军的千亿美元估值梦破了。
那么香港的投资者相信和怀疑的是什么呢?
他们相信的是,雷军眼中的小米模式在理论上确实可行,而且的确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他们的怀疑的是:放眼全球,这种模式目前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即便是用户粘性极高的苹果,其绝大部分的利润,也是靠硬件来实现的,而作为苹果 模仿者的小米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创造苹果都不曾创造过的商业奇迹吗?
至少到目前来看,小米还远未达到这一步,其几乎所有营收和利润全是来自硬件,其软件和服务生态所做贡献的营收和利润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至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小米本质上仍然是一家硬件公司,而小米生态,那只是雷军和他的小米的梦和努力方向,或者用金融圈里的行话来讲,这是雷军对他的投资人讲的故事。
在商君看来,不管是梦也好,故事也罢,都是一种可以看得见,但却并不一定能摸得着的东西,所以这玩意儿很奇怪,作为投资者,你不能不把它当回事,但也不能太当回事——投资者的这种矛盾,其实正是造成小米估值问题上雷军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之间差距的根本原因。(文/况玉清)
声明:本文仅为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